原标题:纪念『MAC』诞生60周年 | 你以为的MAC和真实的MAC
作者:米勒之声
麻醉 MAC 起源
挥发罐上的浓度,新鲜气流量还有麻醉药的MAC数值是我们在吸入麻醉中主要考虑的参数。 对于麻醉医生来说最关心的有两件事,一是麻醉深度的判断,二是麻醉深度的调节。这两件事里最核心的是吸入麻醉药物的核心特性-『MAC值』。 2022年是 MAC 诞生的60周年,在Anesthesiology六月刊里回顾了MAC的起源,演变和对概念的重新审视。 说起吸入麻醉药的MAC值,你真的读懂MAC了吗?不同情况下MAC维持在多少合适?『MAC值』是『EC50』还是『EC50』?
写到这里开始怀疑人生,因为我也有点恍惚,这么多年我到底学了什么…… ,那 我们今天就来捋一捋这些看似非常基础的问题。
MAC的定义详解export『MAC』(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在《现代麻醉学》中的解释是肺泡气最低有效浓度,定义是:一个大气压下50%患者在切皮刺激时不动,此时肺泡内麻醉药物的浓度即为1个MAC。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个定义时会 有点疑惑,M=minimum,在哪里体现? 带着这个疑问来回顾MAC的诞生。MAC的诞生和演化1.Drs. Merkel and Eger 在6只狗身上分别测定了使狗对伤害性刺激( 夹尾巴/电刺激 )无体动反应的氟烷的最低呼气末浓度。这个浓度被定义为1MAC( Minimal anesthetic concentration )。这是一个经典的单位剂量反应实验,确定了氟烷的最低有效浓度。这个定义与我们现在MAC相同吗?2.Drs. Saidman and Eger在4个做外科手术的患者身上进行实验,每位患者使用不同氟烷浓度,刚好可以消除患者对电刺激的体动反应的呼气末麻药浓度定义为1MAC(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 同样的,这是一个单位剂量反应曲线。本质和第一个实验是相同的。 3.Drs. Saidman and Eger又在68位做外科手术的患者身上用氟烷做实验,每位患者用一个浓度的麻醉药物,然后记录患者对切皮有无(全或无)肌肉反应。有一半患者对切皮有体动的氟烷的浓度定义为1MAC( Minimum alveolar concentration )。这是一个经典的群体量子剂量反应实验,它没有确定最小有效浓度,而是确定中值有效浓度。不同的概念,然而缩写是相同的,用来指个体(minimum)还是群体(median)?只有一个是正确答案。
三个实验说MAC的区别export
- 左:分级曲线。最大反应/功效的百分比在单个研究对象中,产生半数最大效应的药物剂量/浓度,为EC50 /ED50。(对应第一,第二次实验)
- 右: 量子曲线。显示研究人群中全有或全无结果反应的百分比。在 50% 的人群中产生量子反应所需的药物剂量(或浓度)是 ED50/EC50(也称为中值剂量或浓度)( 第三次实验 )。
至此,本文谨慎回顾了MAC的诞生和演变,是时候我们应该把Minimum改为Median了。
今天我们聚焦在MAC含义的再次思考,此外我们来补充一点对临床实践有帮助的小tip:
- 1.MAC awake50 :
- 即50%患者对简单指令能睁眼的肺泡气麻醉药浓度(半数苏醒肺泡浓度)。一般约为0.4MAC。 所以在出室前如果我们看到麻醉机上MAC值约为0.4的时候要带好丙泊酚,因为过床和去往PACU的路上患者可能因为外界刺激出现呛管等反应。
2.MAC EI50:
半数气管插管肺泡气浓度。单纯靠吸入麻醉药物诱导达到可以耐受插管的情况不多。在小儿气管插管较切皮的MAC高30%。
3.MAC BAR:
阻滞肾上腺素能反应的肺泡气麻醉浓度,是超MAC范围。指切皮时不发生交感和肾上腺素等内分泌应激反应。
4.AD95:
95%麻醉剂量,为95%患者对手术刺激无反应时的麻醉药剂量。不同麻醉药的AD95基本相当于1.3MAC。
5.0.65MAC:
Sub MAC,是较常用的亚MAC剂量,大多是与其他静脉麻醉药、麻醉性镇痛药合用时,常采用的挥发性麻醉药浓度。
6.超MAC:
一般为2MAC,目的在于确定吸入麻醉药的毒副作用,以及确定麻醉药的安全界限,在动物实验时提出的参考指标。临床麻醉中在诱导期及手术刺激过大或饮酒患者时应用。 如果麻醉机没有MAC这个参数,可以参考下表。想要达到目标MAC时可以选择的麻醉药浓度。实际操作中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节,麻醉深度除了受吸入麻醉药的浓度还受气体流量、患者的心输出量等因素的影响。 7.年龄export:
MAC的影响因素很多,最常见的是年龄,6个月的幼儿MAC最高,随年龄的增长,MAC值会降低。80多岁时仅为婴儿期的一半。
参考文献:Kharasch ED. Anesthetic MAC: Origin, Utility, and Nomenclature Revisited. Anesthesiology. 2022 Jun 1;136(6):885-887.
免责声明:
本微信公众平台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健康界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guikequan@hmkx.c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源均为站长或网友整理自互联网或站长购买自互联网,站长无法分辨资源版权出自何处,所以不承担任何版权以及其他问题带来的法律责任,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站长删除!站长QQ754403226 谢谢。